AIGC时代的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契合新发展理念质态技术的颠覆式革新,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趋势。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以下简称AIGC)集合算法数据、语言模型、深度学习等技术元素,正逐渐成为实现“以新促质”、赋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推进力量。AIGC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传播的最终价值指向在于“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实现价值共振”,进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2024年8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浙江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围绕平台建设、内容共创等领域,以“AI+创意内容+传播”开展深度合作,将利用人工修复技术活化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此打造“千年国宝讲述中华文明故事”项目。可见,高科技所具有的文化诠释沉浸式体验,在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叙事表达的同时,进一步探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崭新路径。AIGC依托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叙事方式,增强了受众对中华文化当代价值诠释的认知理解,并在创设受众与承载着文化价值内核符号“面对面”“零接触”的现实场域中,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表达的沉浸式体验。
新质生产力“高科技”特征,意味着依托AIGC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赋能受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叙事感知。在媒介共生的智能化语境下,“沉浸式体验”依托数智技术和场景复现,实现了文化诠释于受众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叙事效果。伴随AIGC实践创新与跨界应用所带来的内容生成与交互技术,丰富乃至革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表达与受众体验间的传统框架。尤其是AIGC所具备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体验等技术特性在文化诠释表达与受众自觉体验中的应用,使得原先“不可见”的文化叙事具象化为“摸得着”“看得见”的现实文化景象,也在超越原本文本影像范畴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生动可感。
AIGC技术延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叙事的现代性表达,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背后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得以“具象可感知”,在拓展青年群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想象的同时,也依托现代化智能技术挖掘出叙事背后所表征的核心价值意蕴。
新质生产力“高效能”特性在AIGC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征主要体现在:以催生前沿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助力文化价值的内核传递得以承续,实现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具象感知。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时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AIGC以智能化技术为载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抽象性价值内核的符码消解及叙事感知提供了新动力。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植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承载着民族文明演进的意象符号,是当前在国际舆论场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