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業界辯論:流媒體不能完成重塑獨立電影業務
流媒體興起帶來的新觀看習慣加快了預算中等的美國獨立電影的滅亡,改變了藝術電影院的定義,並撼動了獨立發行業務。但是,劇院發行仍有壹席之地,這是上周六澳門國際電影節結束之時與會討論的結果。
小組成員聚集在壹起,討論了三個主題:#MeToo時代後行業的變化面貌;流媒體時代獨立制片的命運;以及影院市場的未來。Variety的帕特裏克·弗雷特(Patrick Frater)在主持了之前三場會議之後又主持了此次會議中的公開小組討論。
大多數與會者認為,像《The Irishman》這樣的Netflix作品已證明比以往的影院電影所面臨的威脅要少,因為它們在許多海外市場(如印度或法國)沒有影院發行窗口。
這樣有聲望的電影可能更多地是關於PR,平臺的聲望獎和對人才的肯定,而不是對更大的影院生態系統的真正威脅。這是因為亞洲等新興市場的屏幕數量正在持續增長。Dogwoof的創始人安迪·惠特克(Andy Whittaker)總結道。
但是預算中等的美國獨立電影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票房電影支撐著好萊塢;而在海外,則在各自的本土市場上展示了本地內容,如寶萊塢電影,法國喜劇片和中國大片。
有趣的是,在過去兩年中,諸如“ Capernaum”和“ Free Solo”之類也獲得了突破,這些在我們看來都是不太可能的。 這些在多個區域突破的內容,獲得了超過了1000萬美元的收入-“以前從未聽說過,” Whittaker說。
因此,藝術的定義正在改變。 “ Arthouse過去曾是屢獲殊榮的韓國電影。現在,藝術電影不是喜劇,不是《星球大戰》或者其他東西。Whittaker說:“即使是預算中等的電影,1000萬美元的電影也是藝術品。”
Dori Begley認為,亞洲消費者沒有像美國或英國的消費者那樣優先考慮訂購心態,在美國或英國,市場處於“他們的習慣對專業領域產生巨大影響的真正拐點”, Magnolia Pictures執行副總裁。
她概括地說:“生產商更快樂,發行商更慘。” “現在有更多的生產工作需要雇用,而培養人才的機會卻比以前少了。”
除了“ Parasite”和“ The Farewell”等少數例外,如今,觀眾對在票房或SVoD上支付交易費的興趣不大,因為他們挑戰的既不是舒服也不純粹是奇觀的內容。人們觀看,但是他們更喜歡通過其現有的訂閱服務之壹,在家中以所謂的“免費”價格來使用這種票價。
這種觀看習慣的改變意味著Magnolia和其他人不得不徹底改變他們的獲取策略。 “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更傾向於傳統的電影,不再使用優質的TVoD。在這壹點上,甚至兩年前為我們工作的電影都無法正常工作。”
長期以來,獨立發行商在電影制片廠和大型平臺中發揮重要作用,以樹立較小電影的形象並培養新的人才,然後再繼續做更大的事情。但是他們的角色正在重新考慮。
Begley警告說:在內容生態系統中,這種參與者就像內容生態系統中的蜜蜂壹樣。他說:“如果專門的利益相關者倒閉,其影響將遠遠超過大多數人所意識到的。”
記者: Rebecca Davis/Var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