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獨立漫畫出版社——kuš

1991年,拉脫維亞在經歷了漫長的抗爭之後,宣布脫離蘇聯獨立。

1998年,隨著最後一個俄羅斯雷達站關閉,蘇聯-俄羅斯在拉脫維亞的軍事存在正式結束。

2004年,拉脫維亞同時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2006年,一個名叫David Schilter的瑞士青年來到拉脫維亞首都裡加。

前一年,他剛剛通過歐盟伊拉斯謨項目在立陶宛拿到法學碩士學位。這個項目為青年到第三國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全額獎學金,意在推動歐盟內部的人才流動。

拉脫維亞首都裡加,一座美麗的波羅的海城市

立陶宛的學習經歷使Schilter愛上了波羅的海東岸的人情風貌。也許是在伊拉斯謨專案精神的感召下,他畢業後想繼續留在這一地區發展。彼時剛剛加入歐盟兩年的拉脫維亞已經成為歐盟成員國中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在外人看來似乎機會遍地。然而,下了飛機後David Schilter很快發現這裏的情況和他想像的不太一樣。

加入歐盟後,拉脫維亞200萬的常住人口很快下降到160萬。大量人口移民國外或出國打工,其中主要是有產者和技術工人。而這些人裏面,大部分都是年輕人。雖說外出打工者為拉脫維亞帶來許多外匯,但很難說是他們賺回來的多還是移民帶走的多。這個國家的經濟之所以能夠快速增長,完全是靠旅遊、房地產和土地買賣。獨立之後,前蘇聯留下的大量廠礦企業、軍事設施和其他建築或被收歸國有,或被轉為私人財產。加入歐盟後,其他成員國公民可以方便地購買當地不動產。這個坐擁許多歷史文化建築、森林覆蓋率在50%左右的美麗國家,利用(當時)低廉的地價吸引了大量來自美國和西歐的投資。這種經濟模式並不能青年人提供太多的選擇。

《š!》第9期“女性秘密”,由來自12個國家的30位女性漫畫家創作的故事構成。

工作機會少,房價高,收入低,這些對於一個需要安身立命的青年來說已經算是毀滅性打擊了。更可怕是,拉脫維亞簡直是一片“漫畫荒漠”。 Schilter的出生地瑞士周圍是法國、意大利、德國等歐洲漫畫強國。他從小就開始讀各種語言的漫畫,特別是80年代以來興起的獨立漫畫(Alternative Comics)。然而在拉脫維亞,不要說沒有漫畫文化,連漫畫都沒有幾本。 Schilter走遍裡加的大街小巷,只能找到一些翻譯過的丁丁、高盧英雄和米老鼠。很多當地人連漫畫是什麼都不知道,甚至把他當成收購蘇聯時期兒童圖畫書的收藏家。

最新一期《STRAPAZIN》封面。這份瑞士德語獨立漫畫雜誌已經連續發行25年,累計130期,在德語國家很有影響力。

Schilter生活很難著落,眼看簽證就要到期,再沒有工作就必須離開這個國家了。就是在這時,他腦子中冒出一個很浪漫的解決方案——自己做漫畫出版。這個看上去有點盲目樂觀的方案既能解決他的簽證問題,又能給這個缺乏漫畫以及各種青年文化生活的國家帶來一些精神上的亮色。

2007年,不會畫畫的Schilter說乾就乾,成立kuš出版社,參照瑞士著名獨立漫畫季刊《STRAPAZIN》在裡加創立自己的漫畫刊物《kuš!》。 “kuš”一詞在拉脫維亞語裡意思是“接吻”,配合誇張的感嘆號一起讓封面洋溢出一種青春氣息。 Schilter是“要向拉脫維亞公眾介紹漫畫,並鼓勵當地藝術家創作自己的漫畫”。這個項目吸引了當地女青年Sanita Muižniece。 Muižniece本人沒有穩定的工作,一邊在家裡的噴車店幫忙一邊做些英文翻譯工作。她很快加入kuš!,與Schilter一起尋找當地青年藝術家,聯繫歐美各國漫畫創作者,排版,操持印刷,聯繫經銷商……即使是在自出版印刷非常發達的西歐和北美,這些工作也非常困難,更不要說漫畫氛圍接近零的拉脫維亞。經過千辛萬苦,他們終於在2007年7月出版了《kuš!》第一期。首期共有8位藝術家供稿,其中只有1個拉脫維亞人,僅僅負責了封繪。薄薄36頁,B5紙打印,騎馬釘,規格上與歐美個人私印的Zine沒有什麼區別,不過漫畫中所有的文字都翻譯成了拉脫維亞語。這就是在拉脫維亞領土上出版的第一本獨立漫畫刊物。到2008年6月,《kuš!》磕磕絆絆地出版了6期。

《kuš!》首期封面

就在這時,kuš!遇上一次大危機。 《kuš!》剛誕生時,當地人都當是兒童讀物。他們對其中那些非常成人的話題和畫面剛到驚詫不已,甚至有些抵觸。因為“很黃很暴力”,Schilter和Muižniece想找到經銷商都很困難。雖說刊物逐漸獲得一些關注,但拉脫維亞的漫畫市場終究還是太狹小,傳統故事漫畫尚且沒有生存空間,風格另類的獨立漫畫更難立足。由於滯銷,他們唯一的經銷商一次性退回3000冊《kuš!》。這對出版社來說是一次毀滅性打擊。就在兩個主編準備放棄時,Muižniece發現拉脫維亞政府有一個資助項目,可以支持一個英文出版媒體。他們很快申請資助並獲得了批准,為此還將刊物的語言從拉脫維亞語改為英語。不過,這筆資助的數目並不大。為了減少開支,他們把《kuš!》刊物的尺寸從B5縮小為A5,並改為不定期出版,同時發行A6開本的口袋季刊《š!》,替代《kuš!》作為旗艦刊。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場地。拉脫維亞快速升高的房價對一個前景莫測資金困難的漫畫出版社來說構成巨大威脅。政府的資助僅夠kuš!維持日常運營,無法填補房租留下的缺口。然而Schilter和Muižniece運氣實在是太好了,恰巧趕上了“自由里加”項目。 “自由里加”聽上去好像是要搞“顏色革命”,實際上是一個由民間組織和里加市政府合作的公益項目,將裡加地區無人使用或圈佔的蘇聯舊廠房暫時免費提供給青年創業者和年輕藝術家。通過這個項目,Schilter和Muižniece獲得了一個寬敞明亮、充滿懷舊氣息、至少能免費使用到2020年的舊廠房作為工作空間。

青年人除了看漫畫,當然還要開趴。 kuš!經常像這樣在自家門口搞聚會。

有了這些基本保障,kuš!終於步上正軌。 Schilter和Muižniece將自己所有時間都花在漫畫出版事務上。蘇聯時期,漫畫在拉脫維亞被視為西方的、幼稚的文化產品受到漠視和抵制,但當地的美術教育卻很發達。獨立之後,許多當地青年藝術家和新生代美術學生都在積極擁抱西方。 kuš!給他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Schilter和Muižniece對當地作者非常鼓勵,對他們的稿件也很寬容,最初的時候哪怕只是零散的插畫也會選登。這些舉措讓漫畫在這個小國家完成了“從0到1”的變化,越來越興旺發達。一般來說,《š!》裡面單個故事篇幅不超過15頁,以10頁以內的居多。為了鼓勵新晉作者創作更長的漫畫故事,kuš!在2010年推出了新的《mini kuš!》系列,每期只有一個作者的一個故事,篇幅為20-28頁。目前《mini kuš!》已經出版了66期。在《mini kuš!》之後,kuš!又在2015年推出《kuš! mono》。這個系列採用大一些的A5開本,每本100頁左右,內容為單一作者的短篇合集或圖像小說。 《kuš! mono》的出現使kuš!最終成為了一家綜合性漫畫出版社。

(從左往右)《š!》(26期“達達”)、《kuš! mono》(與葡萄牙文化部合作推出的葡萄牙女漫畫家Amanda Baeza作品集)、《mini kuš!》(美國著名藝術漫畫家Aidan Koch的新作《Daughter》。

雖然Schilter最初創辦kuš!只是想向波羅的海東岸國家介紹獨立漫畫,但他的眼光並未局限於此。早在《kuš!》第一期中除了歐洲漫畫家的作品外,還有一篇南非漫畫家的作品。獨立漫畫是個高度包容、高度國際化的小圈子,漫畫家不管出名還是不出名,基本上都很隨和,約稿非常方便。主刊《š!》創立之後,其影響力很快超出拉脫維亞本國,對愛沙尼亞、立陶宛、波蘭、芬蘭、德國、俄羅斯等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為東歐和北歐的獨立漫畫家提供了一個國際交流的展台和出口。也許是得益於英文出版的緣故,kuš!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一些拉美、南歐、非洲的作者,通過kuš!走入國際漫畫界視野。在發展的過程中,kuš!自己也經歷著蛻變,成為一家在世界獨立漫畫領域影響力很大的出版社。他們的刊物上經常會有“圈內大咖”的作品首發。在《š!》刊物中,可以看到名家和新人的名字列在一處,各國作者的作品通過這一平台“相聚一堂”。最初以鼓勵新人為目的出版的《mini kuš!》,現在時不時會有著名獨立漫畫作者的新作。在《š!》上不僅有歐美地區的漫畫,還經常能夠看到來自日韓、港台和大陸的作品。 kuš!在選材和審美上的不拘一格和它對新人的挖掘扶持,為它帶來了極大的聲譽。

《š!》第25期“外人漫畫”(指外國人畫的日漫),由15篇歐美作者創作的“日漫”構成。獨立漫畫的魅力之一就是沒有門第之見,互相融合吸收。

Schilter和Muižniece兩個人除了編輯漫畫,還經常在拉脫維亞本國和世界各地舉辦或參加漫畫展會活動,不遺餘力地宣傳漫畫文化和他們旗下的作者作品。雖然直到今天kuš!仍然在自己的官網上謙卑地自稱“波羅的海地區漫畫刊物”,但這份雜誌行銷許多國家,擺在世直到今天界各地的獨立出版商店裡。一些獨立漫畫文化不發達的國家,也開始有作者模仿kuš!的模式出版作品。

《š!》第26期“達達”,紀念達達運動100週年專號。

kuš!的努力逐漸獲得漫畫業界的承認。 2012年,《š!》第9期“女性秘密”獲得法國安古蘭漫畫節最佳獨立漫畫。 2017年,在創立10週年紀念之際,《š!》第26期“達達”獲美國艾斯納獎最佳合集刊物獎。雖然用獲獎情況衡量一家漫畫出版社的成就並不客觀,但這兩個在世界漫畫界分量很重的獎項也可算是對Schilter和Muižniece多年來辛苦努力的一種回報。

《š!》第23期“重繪過去的故事”,紀念二戰結​​束70週年周年專號,由來自4個不同國家的5位作者創作的5個故事,將口述史與漫畫結合。

kuš!的國際聲望還使它成為小國拉脫維亞的一張文化名片。從最初幾年開始,Schilter和Muižniece就積極與各國文化部門加強聯繫,或是通過政府和大使館的資助幫一些漫畫文化不發達國家的作者出版合集,或是利用政府或公益組織的資源對一些文化話題以漫畫的形式進行討論和探索,做出許多有趣的漫畫項目。這些項目讓世界各地的漫畫讀者了解到許多產生自“漫畫荒漠”的作者作品,並以漫畫的方式去了解歷史、社會和青年文化。

去年英國漫畫網站Broken Frontier對Schilter進行了一次訪談。在這次訪談中,Schilter表示kuš!在2018年將會繼續按期出版《š!》和《mini kuš!》,其中會有許多特別企劃。

“10年了,我們仍舊希望為自己和讀者帶來驚喜,不想重複自己。”他說。

國內浮什麼海出品的獨立漫畫刊物《WT Comics》(左)和《š!》(右),可以看出開本和篇幅都很類似。

後記:
浮什麼海的Olga曾經跟我說,她們的《WT Comics》刊物受kuš!刊物影響很大。在經營3個月之後,浮什麼海書店關門了,但Olga告訴我她們的刊物還會繼續下去。在中國,辦一份獨立漫畫刊物太難了。不過,換個角度看,這事在任何一個漫畫文化落後的國家都不會輕鬆。如果沒有政府的讚助和“自由里加”項目,kuš!也不可能站穩腳跟。 Schilter自己曾經開玩笑地說,kuš!已經不完全是“獨立”的了。獨立漫畫解決不了生存問題,自身的生存都成問題。但它本身就如同青春一樣絢麗。它把全世界熱愛漫畫的年輕人聯繫起來。當你長大之後,回憶當初畫過的東西,會想起那時有一群人似乎都在用不同的風格一起追求心中的故事和美好。

來源:歐美漫畫談

 

PHP Code Snippets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