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母”李飞飞探讨“人性的声音”重要性!

3月26日下午,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穹顶下,斯坦福大学教授、斯坦福HAI联席院长、AI领域世界顶尖学者李飞飞与新加坡的AI创业者们,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公共对谈。主持人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 Mohan Kankanhalli 教授。这位被誉为“AI教母”的科学家,用她一贯细腻而真挚的叙事,缓缓展开了一幅关于科技与人性的对话。

当被问及算力竞赛,李飞飞平静地说:“斯坦福实验室一块A100或H100都没有。”

实验室关注的,不是如何跑分,而是:如何用有限资源,解决真实世界的难题。比如,提升癌症早筛的准确率,或让机器人在自然灾害中能读懂废墟下人的姿态。

  • 科学,而非科幻:AI必须落地现实,而非成为炒作的泡沫;
  • 务实,而非意识形态:政策要平衡创新与风险,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争论;
  • 生态共建,开源社区、学术界与产业界缺一不可,“围墙花园会窒息AI的创造力”。

人类用5.4亿年进化出感知世界的本能,而语言仅有数万年历史。

如今AI的研究,却大多把精力投注在语言大模型上。“本末倒置了。”李飞飞直言。

她理想中的基础模型,必须能够捕捉“比语言更细微的人类感知”——一个眼神中的犹豫,一次指尖触碰的力度,甚至是面临气候灾难时,沉默的共情。

  • 语言智能:符号系统如何承载情感与伦理?
  • 感知-行动智能:具身智能(Embodied AI)能否像婴儿般,通过与世界的互动,真正理解物理世界?

 

“如果AI学不会这些,它永远只是工具,而不是伙伴。”

当观众纠结于“AGI(通用人工智能)与AI的区别”时,李飞飞坦率地摇头:“我不知道它们的区别。”

比起术语之争,她更关心更现实的问题——

  • 如何防止AI加剧社会不平等?
  • 如何让清洁工和程序员同样被AI赋能?

这种“不完美”的真诚,反而让听众动容。当被问及 World Lab 是否是行业领先的AI企业时,她只淡然一笑:“我最认同的身份是科学家。”

她不是企业家,只是一个对所关心的事物极度好奇的人。而顶尖的科学家,不必扮演预言家,他们只需成为一个真挚、关怀人类命运的普通人。

她的答案,早已藏在她的研究之中——当AI能感知疼痛的温度,触摸的善意,它才可能成为文明走向仁爱的杠杆。

李飞飞总缠绕着两股张力:科学家的理性,和移民的韧性。

  • 技术终归要落回“人”身上;
  • 她期待,AI能在不同行业真正解决具体问题;
  • 她真诚地关注气候危机、社会不平等,和那些在系统背后未被看见的人;
  • 面对年轻学子,她笑言:“热情比算法更重要”,因为“所有追随好奇心的旅途,都是值得的”。

在AI轰鸣的浪潮中,人性的声音依然值得被聆听。

 

 

PHP Code Snippets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