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螞蟻集團入局具身智能機器人賽道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人形機器人生產國,2024年市場規模達27.6億元,預計2030年突破千億。國際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此前發佈了一份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上市公司的百強名單《人形機器人100:繪製人形機器人價值鏈圖譜》,包括優必選、比亞迪等37家中國企業上榜。
2025年被視為人形機器人量產的“關鍵一年”,全球科技巨頭如特斯拉(Optimus)、穀歌(Apollo)及國內小米、比亞迪等均已入局。
工信部《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明確,2025年批量生產,2027年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多個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對包括人形機器人在內的未來產業做了重點佈局,例如,北京市提出將積極佈局建設未來產業,重點培育人形機器人等20個未來產業,並提出將創辦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湖北的“楚才”系列人形機器人也在今年“新春第一會”上精彩亮相。
人形機器人行業目前呈現出以下發展現狀:
技術創新加速: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進步推動了通用機器人大模型的發展,為人形機器人的智能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例如DeepSeek AI憑藉降本和開源優勢,推動人形機器人在環境感知、任務規劃等領域取得突破,國金證券指出其蒸餾方案有望加速機器人從單一指令執行向持續自主進化跨越。
應用場景拓展: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進入工業場景已成為國內外確定性較高的應用趨勢,在裝配線、新能源汽車工廠等工業製造領域,能夠高效完成重複性高、勞動強度大的工作以及在惡劣環境中替代人工作業。在生活服務領域,可承擔清潔、烹飪、洗衣等家務,提供陪伴與照護服務;在商務活動中,能擔任迎賓接待、導覽服務、商業表演等工作。
企業佈局密集:全球科技巨頭與資本密集入局,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除了特斯拉的“Optimus”、穀歌投資的Apptronik的“Apollo”,Meta也專注於家務場景底層技術,蘋果智能家居機器人尚處概念驗證階段。國內廣汽、小鵬、小米等車企以及宇樹科技等通過自研、投資或合作開發等方式加速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合肥零次方機器人有限公司2月份宣佈完成了數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並成功拿下千萬元級訂單。
產業鏈協同發展:中國產業鏈企業通過技術協同與產能擴張切入全球市場,美力科技啟動6.5億元新專案,研發1000萬件彈性元件,適配人形機器人關節需求;長盈精密成立子公司專攻人形機器人精密零部件,進入全球頭部供應鏈。感測器與靈巧手技術成為關鍵突破點,漢威科技、福萊新材等企業加速佈局力感測器與觸覺回饋技術,提升機器人精細化操作能力。
市場潛力巨大:中國信通院研報稱,人形機器人未來有望成為繼個人電腦、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新終端,形成新的萬億元級別市場。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約27.6億元,參考高盛預測,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540億美元(當前約1.12萬億元人民幣)。
螞蟻集團自2015年起佈局AI技術,最初聚焦金融場景的智能風控、客服等應用。隨著螞蟻鏈和AI大模型“貞儀”的發佈,其技術路徑逐漸轉向系統性構建。
2025年2月19日,螞蟻集團通過其全資子公司上海螞蟻靈波科技有限公司開啟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相關崗位招聘,正式進軍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領域。上海螞蟻靈波科技有限公司於2024年12月註冊成立,註冊資本1億元,是螞蟻突破傳統金融科技邊界,向“實體智能”領域拓展,試圖通過人形機器人業務打造新增長曲線的重要一步。
螞蟻研究院2023年披露的“多模態感知融合系統”專利,結合“貞儀”大模型的認知決策能力,形成了具身智能所需的環境感知-決策-執行閉環,為機器人滲透物理世界提供了技術基礎。
螞蟻的佈局不僅限於自研。2024年11月,其領投具身智能初創公司星海圖超2億元的Pre – A輪融資,並參投倉儲機器人企業極智嘉,持股4.93%。此外,螞蟻還成立強化學習實驗室,邀請清華大學學者吳翼擔任首席科學家,強化技術儲備。
儘管前景廣闊,行業仍面臨高精度感測器、靈巧手等核心部件國產化不足,以及演算法迭代依賴數據訓練的挑戰。
螞蟻集團的入局,不僅是企業轉型的嘗試,更可能重塑金融科技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範式,開啟智能革命的新篇章。
預計到2030年,美國的人形機器人市場收入將達到40億美元,到2040年達到2400億美元,到2050年達到1萬億美元,到2050年人形機器人數量將達到6300萬臺;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市場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20億元人民幣,到2035年達到2160億元人民幣,到2050年達到6萬億元人民幣,到2050年人形機器人數量將達到5900萬臺;並預測未來全球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60 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