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舉措妥善應對AI
當前,人工智慧(AI)正掀起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大數據、大模型、大算力相互融合,重塑創新和產業生態,推動諸多產業領域深刻變革。很多人存在一種技術樂觀主義傾向,只看到AI能夠促進新質生產力水準的提高和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但是,我國也不能忽視未來AI技術的發展給社會帶來的風險挑戰。這種挑戰除了人們過去常說的AI武器化,以及隱私數據洩露風險之外,還有可能帶來較大的就業壓力和社會不平等。
我國即將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第十五個五年規劃,這是我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發展期。對於AI,我們必須高度清醒、未雨綢繆、妥善應對、精確治理。
首先,AI對就業的挑戰不容忽視。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AI、ChatGPT等代替的是複雜勞動和腦力勞動,它不僅衝擊“藍領”工作崗位,還將衝擊原本屬於“白領”的工作崗位。
例如,智能機器人使得無人車間、無人工廠不斷湧現,一些崗位將徹底消失。一些重複性、規律性、可預測性高、技能低的辦公室工作也將逐漸被替代。AI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數據分析、資料歸納等方面比人類效率更高,因此,諸如翻譯、文本編輯、信用評估、投資決策、稅務處理、律師、物流管理、售後服務等崗位可能會被逐步取代。
當前,在醫療領域,AI已經開始用於輔助診斷、藥物研發、醫療影像和精准手術;在科研和設計領域,AI已經開始幫助生命科學家形成蛋白質複雜結構推測和模擬;在技術創新領域,AI已經廣泛用於產品設計、性能測試和品質控制。隨著自動駕駛技術日趨成熟,AI將對司機崗位產生較大影響。在井下採礦、高寒作業、消防救援等一系列高危行業中,AI更是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備的優勢。
在數字經濟時代,這種現象更加普遍。AI發展的目標並不總是成為與人類勞動者互補的工具,而是在很多工作場景中取代人類。能從AI發展中受益的主要是那些研發AI的大型科技公司及其背後的投資者,中產階級崗位將面臨較大挑戰,導致經濟資源過度向特定領域和人群集中,社會貧富差距加大,低技能勞動者面臨生活困難和教育機會不足的問題。久而久之,社會階層固化風險增加,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我國需優化公共治理體系,AI帶來的就業影響和分配差距就會引發社會矛盾。
首先應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我國在“十五五”以及未來更長時期,要繼續深化改革,健全有利於更充分就業的促進機制,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容量,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要大力發展AI衍生行業,如AI風險管理機構、以AI為基礎的服務業、AI教育培訓等;要在全社會健全職業生涯終身培訓體系,為低技能勞動者提供便捷的新技術再培訓服務,提高他們的技能水準,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在AI大規模推廣時,還要遵循先立後破的原則,反對那些不顧社會承受能力、僅僅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的形式主義錯誤做法。
其次,應從戰略高度看待和發展零工經濟。AI時代,知識貶值加速,一項專長的職業壽命越來越短,終身雇傭制將會減少。因此,人們需要不斷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充電學習,就業、失業、學習、再就業將成為人生常態,故此,要鼓勵靈活就業,大力發展零工經濟。整個社會要在制度體系、文化氛圍、平臺建設、精准服務、生態化治理方面做好充分準備,提高高質量靈活就業水準,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再次,應打破數字技術和AI大企業的壟斷,促進有序競爭。我國要完善法制,限制大企業利用行業優勢地位競爭的行為,促進新興技術類中小企業發展;要鼓勵在AI領域的工具類、演算法類、標準類、檢驗檢測類、服務類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形成大模型、大平臺、大算力、大企業與專精特新小企業分工合作、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良性產業生態體系。這不僅可以大量吸納就業者,還可能創造前所未有的新產業、新經濟業態。同時,在技術發展過程中,要讓勞動者擁有更多話語權,讓一線工作者積極參與影響技術發展方向的改革,儘量做到技術發展是與人互補,而不是完全取代人。
最後,應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當前,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數量以千萬計,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十五五”期間,我們要兜牢社會保障底線,儘快完善失業保險和社會保障體系,積極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對未就業大學生和失業人員實施精准幫扶,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保證社會大局穩定,服務現代化建設的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