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者》——專訪導演瑪蒂娜·弗羅薩

《過敏者》——2025戛納參展NFB動畫短片:專訪導演瑪蒂娜·弗羅薩

由蒙特利爾跨領域藝術家、導演瑪蒂娜·弗羅薩(Martine Frossard)與加拿大國家電影局(NFB)合作的新作《過敏者》(Hypersensitive)講述了一位敏感少女在成長關鍵期的掙扎。影片探索了她如何在壓抑的“正常”社會標準下尋找自我定位,並作出身份抉擇。

超自然意象:樹與生命的聯結
ZF:影片中的超自然元素似乎借鑒了某些原住民信仰體系,您是否有意參考這些文化?
MF:是的,我想喚起的不只是原住民信仰,更是一種普世象徵——樹作為可見與不可見、物質與精神、生與死之間的紐帶。從北歐神話的世界樹(Yggdrasil),到卡巴拉的“生命之樹”,再到瑪雅文明中的木棉樹(Ceiba),幾乎所有傳統都視樹為連接天地的垂直軸心。我試圖通過樹,將人的敏感性與自然聯繫起來,讓自然成為壓抑社會中內心世界的鏡像。而選擇橡樹,則象徵人在療愈過程中獲得的力量與韌性。

脆弱與韌性:敏感即活著
ZF:您希望影片傳遞什麼資訊?
MF:我的創作始終圍繞身份追尋、他人凝視、感知與夢境、創傷與復原等主題。《過敏者》是一部關於脆弱與韌性的電影。現代社會總要求人們在經歷痛苦後迅速“好起來”,但敏感本身就是活著的證明。我們需要學會接納不適,擁抱情感的豐沛。

環境危機與社會隱喻ZF:在當前環保政策乏力的背景下,您認為影片是否更具現實意義?
MF:當然。我們的生態系統正遭受災難性破壞,而政府的環保政策卻近乎空白。影片中單一樹種種植削弱生態的設定,正是社會的隱喻——當我們強推單一的經濟、社會或文化模式時,終將扼殺集體財富。“正常”是謊言,多樣性才是生態系統(和社會)韌性的關鍵。生物、文化、認知的多元性,才是應對危機並進化的基礎。

靈感來源:敏感性的危機
ZF:污染、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社會對勞動者的期待,如何影響了您的創作?
MF:哲學家巴蒂斯特·莫裏佐(Baptiste Morizot)提出,我們正經曆一場“敏感性危機”——人類對生命世界的感知與聯結能力正在退化。我們用無數瑣事或極端刺激來維持情感活性,卻將自己淩駕於自然之上,無視其脆弱與迴圈。氣候變化不僅是環境災難,更是這種聯結斷裂的症狀。影片也批判了剝削與脫節邏輯下的社會期待——效率與生產力被推崇,而意義、情感與傾聽卻被犧牲。

NFB的支持:動畫短片的烏托邦
ZF:影片的資金來源?加拿大動畫行業現狀如何?
MF:《過敏者》由NFB全額資助併發行。在加拿大,NFB是少數100%支持動畫短片的機構,其理念承襲創始人諾曼·麥克拉倫(Norman McLaren),強調獨特創作視角。與普通投資不同,NFB會全程支持創作者,甚至提供工作室駐留機會。我能與克勞德·克盧捷(Claude Cloutier)、米歇爾·勒米厄(Michèle Lemieux)等傑出導演共事,沉浸在這個充滿靈感的藝術社群中,實屬幸運。全球少有NFB這樣的機構,這段經歷無比珍貴。

觀看預告片:

ZF:創作過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MF:這部電影本質上是一場藝術治療。2023年秋,製作中途我突然遭遇不明原因的身體崩潰。雖然並非初衷,但創作過程卻帶來強烈的自我顛覆——我通過逐幀作畫具象化被壓抑的記憶,用身體體驗了這部電影。我選擇用意象暗示而非直接重現,以此保持安全距離進行自我保護,最終將這些記憶昇華為藝術。

最困難的是重新面對那些構築了生存防禦機制的自我碎片。在試圖用動畫凝固時間的同時,現實世界仍在高速運轉——繪製每幀讓主觀時間延緩,而身體卻要承受這種時差帶來的撕裂感。有段時間我甚至陷入現實感喪失(derealization)的狀態,仿佛漂浮在自我與作品的夾縫中。

 

PHP Code Snippets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