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sBeat峰會2025:遊戲改編影視的成功密碼——信任與還原度
從《我的世界》到《最後生還者》,好萊塢為何突然「會做遊戲改編」了?
近期,遊戲IP改編影視作品在好萊塢勢如破竹:電子遊戲改編作品在好萊塢持續掀起熱潮。《我的世界》大電影全球票房突破9億美元;HBO《最後生還者》第二季口碑爆棚,第三季已在籌備中;亞馬遜的《輻射》第二季和《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續作等更多遊戲改編影視作品也即將問世。
在洛杉磯舉辦的GamesBeat Summit 2025“好萊塢與遊戲”論壇上,業內人士指出,這些成功改編作品的共同點在於對真實感的堅持。它們不僅還原了原作的精髓,還深入理解了遊戲為何能打動玩家。
“頂級改編電影做對的一件事,就是真正傾聽粉絲的聲音,”Baobab Studios CEO Maureen Fan在座談會上表示,“好萊塢常有‘我是創作者,我最懂’的心態,但這些成功作品恰恰是因為願意傾聽。”
這一過程不僅包括組織玩家焦點小組,還需定期與原遊戲開發者溝通。Fan的團隊在改編遊戲IP時,每月都會與開發方交流,探討玩家對專案的潛在反應。
Luminate對最賣座的電子遊戲類電影的研究數據。
“我的背景是用戶體驗研究,所以非常重視這一流程。但我的團隊必須學習適應這一點,”Fan解釋道,“我的聯合創始人執導過所有《馬達加斯加》電影,另一位創意總監則是《海洋奇緣》的唯一製片人。他們原本習慣於‘我更專業’的思維,但經過這些年的磨合,現在反而主動尋求數據支持——尤其是面對Z世代內容時,不同代際的認知差異很大。”
幕後人才同樣關鍵
儘管影視公司正瘋狂爭奪大型遊戲IP,但Alcon Interactive總裁George Collins認為,找到合適的導演和編劇才是未來的競爭核心——尤其是那些能賦予IP新視角的人才。
“想想格蕾塔·葛韋格執導的《芭比》,或者菲爾·羅德與克裏斯托弗·米勒打造的《樂高大電影》——這些原本很容易拍成俗套爛片,”Collins說,“但他們用獨特的創意突破了預期,這才成就了好作品。”
尚未被改編的巨頭:成本與風險的權衡
儘管近期遊戲改編作品表現亮眼,《使命召喚》《俠盜獵車手》等頂級IP卻仍未登陸好萊塢。Skydance Interactive負責人Dan Prigg認為,高昂成本是主因之一。
“如今想拿到《俠盜獵車手》的授權費就價格不菲,更別說製作還得匹配觀眾的期待,”Prigg表示,“看到預算表的人都會倒吸涼氣:‘這風險太大了。’當然,它可能大獲成功,但也可能血本無歸。”
Collins則指出,《使命召喚》電影專案遲遲未推進,問題不在成本,而在於缺乏合適的劇本。“你需要一個真正有說服力的劇本,無論是試播集還是電影劇本,還得找到能駕馭它的團隊。這比想像中困難得多。”
失敗改編的代價:傷害遊戲品牌
若專案缺乏靠譜的團隊和故事,不僅電影會撲街,遊戲IP和開發商的聲譽也可能受損。Fan回憶自己在Zynga擔任遊戲副總裁時,曾拒絕好萊塢提出的《FarmVille》劇集企劃——儘管遊戲當時很賺錢,但她不願冒險毀掉品牌。
“糟糕的改編會搞砸我的IP,危及核心收入,甚至激怒玩家,”Fan強調,“除非我完全信任導演和劇本,否則絕不會輕易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