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是全球兩個最大的數字經濟體

數字經濟的三重劃分。核心部分是信息和通訊技術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第二層次是狹義的數字經濟,主要是數據和數據技術的應用帶來新的商業模式,突出的是平臺經濟模式比如電商等,也包括共享經濟、零工經濟;是傳統商業模式轉向平臺模式,是對傳統商業模式的改造。但數字化涉及到經濟的各個層面,從制造業到傳統門店,都有數字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第三層次的定義是廣義數字經濟,涉及到幾乎所有經濟活動。

壹個代表性的指標是中美的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遙遙領先。按上市公司市值來看,全球7個大科技平臺裏騰訊和阿裏來自中國,其余全為美國,歐洲和日本已經被落下了。數字經濟模式下的全球競爭新格局正在重塑。那麼,中美兩大數字經濟體是不是壹樣的?當談到數字經濟時,立馬想到人工智能、機器替代、自動化等,背後含義是機器替代人,很多人擔心勞動者受損。中美兩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模式既有共性,也有重要差別。簡要來講,美國的數字經濟偏向資本,是對資本友好型的,和美國比較,中國的數字經濟更偏向勞動些,對勞動友好型。

主要國家電子商務市場規模

美國:偏向資本的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的規模效應,提高效率,總量來講應該體現在勞動生產率,但最近10年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速是降低的。
對此的解釋有幾種可能,壹是總體的勞動生產率受其他因素的抵消影響,比如金融危機後大衰退導致的長期失業在壹段時間降低勞動者的技能;二是國民收入統計的誤差,比如無形資產投資被低估,導致產出(GDP)被低估;三是時間差,壹般性技術進步(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擴張滲透到經濟各層面需要時間。

數字經濟的新商業模式帶來規模經濟,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帶來行業集中度上升,比如互聯網巨頭搭建的平臺經濟,以及占有專利、數據壟斷等等。無形資產、大數據引用促進行業集中度上升不僅體現在新經濟模式上,即使在傳統領域,行業集中度上升的壓力也在增加,比如線上價格比較導致商品和服務價格越來越透明,使得高效企業勝出,低效企業退出,靠不透明的價格差異來維持低效運營越來越難。
從數字經濟角度來講,美國技術進步是偏向資本的,對資本更友好。壹方面行業集中度上升,壟斷租金提升資本回報率;另壹方面程序化、常規化的工作被機器替代,勞動者報酬受擠壓。數字經濟時代有壹個特殊的現象叫“明星經濟”,明星經濟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個人。數字技術的使用使得明星企業和個人可以以低成本服務大市場,少數人和企業贏者通吃,無形資產的回報上升。

中國:偏向勞動的數字經濟

對比美國,中國的幾個相關指標。首先,中國的行業集中度同樣也是上升的,尤其是過去幾年。大家可能馬上聯想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去產能帶來的行業集中度上升,但那主要涉及重工業和上遊產業,過去幾年不僅是制造業,服務業包括批發零售業的集中度也在上升,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的壹個體現。

與美國相反的是,過去10年中國的勞動報酬占比上升,資本回報率下降。值得壹提的是,勞動報酬占比的數據來自統計局,是國民收入統計口徑,和美國的勞動報酬占比在概念上是壹致的。資本收益率的下降符合勞動報酬比重上升的邏輯,反映了收入分配中資本與勞動的關系。
總結來看,中美兩國發展數字經濟的差別,主要在於人口密度和勞動力成本,這使得技術進步在美國更多是勞動替代型,在中國更多是勞動互補型。美國壹些被替代的工作是常規的制造業流水線,中國更多是非常規工作,比如外賣、快遞、送貨員、專車司機等。中國的平臺經濟的數量在全球第壹位,根據2015年的統計,10億美元以上估值的全球平臺,175個中有64個來自中國。
資料來源:光大證券策略會

PHP Code Snippets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