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揭牌佈局AI+研究機構
近日,中山大學召開人工智慧發展大會,會上舉行人工智慧研究院揭牌儀式,並宣佈成立17個研究中心。該研究院旨在進一步統籌推進中大智能領域的跨院系多學科交叉融合,在人才引育、體制機制、學科建設等方面形成戰略支撐。
朱孔軍書記、高松校長、徐宗本院士、錢德沛院士、楊清華常務副校長、鄭躍副校長為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電腦學院首任院長錢德沛擔任人工智慧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山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洪波介紹:“研究院圍繞人工智慧‘主體、基礎、應用’三個層面整合全校相關學院科研力量,聚焦國家戰略需求,聚焦灣區產業優勢,圍繞多模態世界大模型、低功耗類腦晶片、無人系統、低空經濟等領域,構建產學研用貫通的規模化應用生態。”
據介紹,中山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17個下設研究中心覆蓋主體、基礎、應用三個層面,文理醫工多個學科交叉領域,包括高性能智能化科學工程計算、人工智慧數學基礎、類腦感知器件、智能軟體、多智能體大模型與具身智能、群體智能、醫療大數據人工智慧等。
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松表示,中山大學將持續加強基礎理論、方法、工具研究,集中力量攻克高端晶片、基礎軟體等關鍵技術,構建自主可控、協同運行的人工智慧基礎軟硬體系統。同時,要以人工智慧引領科研範式變革,賦能各領域科技創新突破。
會上還發佈了《中山大學推進人工智慧發展工作方案》,涵蓋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行政治理三方面15項工作任務。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朱孔軍表示,中山大學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的“領頭羊”,要勇擔時代使命,把人工智慧放在推動中大“由大到強”的戰略座標中系統謀劃,堅持自立自強,加強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突出應用導向,服務國家戰略。
中山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於2020年6月成立,2024年12月,人工智慧研究院進一步豐富和拓展研究方向並進入實體化運行,配置了近4萬平方米科研場地,建設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科研實驗平臺。
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快速演進,中山大學牢牢搶抓歷史機遇,推動學校人工智慧發展進入快車道。中山大學制定併發布了《中山大學推進人工智慧發展工作方案》,推動學校人工智慧賦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行政治理工作,加快構建人工智慧領域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體系。《中山大學推進人工智慧發展工作方案》涵蓋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行政治理等共15項工作任務。
朱孔軍書記、高松校長向任務牽頭單位代表頒發任務書
中山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再升級”
會上,實體化運行的人工智慧研究院正式揭牌。人工智慧研究院成立於2020年6月,重點圍繞群體智能及協同跨域感知開展研究。2024年11月,人工智慧研究院進入實體化運行,圍繞“主體、基礎、應用”三個層面,在廣州、珠海、深圳三校區佈局人工智慧相關學院,聚集近20個學院全面推進學校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賦能應用。
佈局17個研究機構
為進一步加強和規範人工智慧研究院的學術治理與創新引領,學校成立人工智慧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電腦學院首任院長錢德沛擔任人工智慧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高松校長向錢德沛院士頒發人工智慧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聘書
人工智慧研究院結合學校學科佈局特點及優勢,圍繞統籌及支撐、基礎研究、協同創新,以及科技金融等,佈局設置17個研究機構,包括高性能智能化科學工程計算、人工智慧數學基礎、智能計算晶片與系統、類腦感知器件、智能軟體、多智能體大模型與具身智能、群體智能、醫療大數據人工智慧等。
錢德沛院士為各研究中心授牌
會上,徐宗本院士以《大模型極限理論:解讀智能湧現與尺度律》為題作報告。報告聚焦大模型的智能湧現問題,針對大模型及其智能湧現的數學描述,給出大模型智能湧現的判定準則,並基於GPT-2模型做了實驗驗證,給出了線性大模型的智能湧現行為刻畫,闡述了“大模型寬度-深度協同的極限行為”等多個問題。
徐宗本院士以《大模型極限理論:解讀智能湧現與尺度律》為題作報告
人工智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洪波、網路與資訊中心主任何海濤、智能工程學院院長蔡銘、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楊欽泰分別就多學科交叉融合推動中山大學人工智慧科學研究、AI賦能推動行政治理數位化轉型、智能工程學院未來產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智慧三院建設賦能醫院高質量發展等方面介紹了相關工作。
人工智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洪波、網路與資訊中心主任何海濤智能工程學院院長蔡銘、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楊欽泰作專題報告
用“中大智慧”,為人工智能發展注入新動能
高松校長在講話中總結了學校人工智慧發展的基本情況,介紹了學校人工智慧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未來發展的思考。
高松校長講話
中山大學人工智慧發展大會現場